应激源与应激障碍的关系
2021-05-26 17:05:54 阅读:1668次

应激障碍是指由心理、社会等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。包含急性应激障碍(ASD)、创伤后应激障碍(PTSD)、适应性障碍,其中,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临床症状最严重、预后最不好的一种,还可能会造成大脑损害。

 

应激源

 

在应激障碍的发生中有很重要的一环,那就是应激源。应激源是作用于个体,使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。根据应激源存在的不同环境,可以将应激源分为以下三类。

 

1.家庭因素

 

家庭方面主要包括夫妻分居、离异、婚外情、家庭成员的患病或死亡等因素。另外,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、经济矛盾、宗教信仰、子女教育等方面观念的分歧差异也可以成为应激的来源。

 

2.工作或学习因素

 

当代社会中,职场竞争日愈激烈,容易出现缺乏人际交流或人际交往见缺乏真诚性的情况,或者是工作目标不明确等情况,都是应激源产生的契机。工作或学习中缺乏被接纳和被认可感、缺乏互相信任、充满竞争和矛盾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、对工作和学习不满但无法改变、对从事的事情毫无兴趣等均能成为应激源。

 

3.社会因素

 

小到日常生活中交通拥挤等困扰,大到洪水、地震等自然灾害,或车祸、战争、传染病等都可以成为社会性应激源。

 

应激障碍

 

在接触应激源后,是否会出现相关应激障碍与应激源的性质、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,除此之外,更重要的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、主观体验和应对方式。只有当应激源强度和个体主观体验超出了个体的耐受力时,才有可能导致应激障碍的发生。

 

应激障碍的发生大多与地震等公共突发事件有关,且对事件发生后的生活重建造成很大困难和阻碍,是严重损害劳动能力的十大精神疾病之一。

 

ASD多数能在1个月内痊愈,一部分会发展为PTSD。而患上PTSD后,至少有1/3以上的患者会因为疾病的慢性化而终身不愈,甚至丧失劳动力;1/2左右的人会出现物质滥用、抑郁、焦虑等情况;在这部分人群中,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。

 

对应激障碍的治疗,最好是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。若疾病已经发生,那就要积极进行心理治疗,将疾病影响减到最低。

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,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,请谨慎阅读。

本文为平台原创文章,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引用。

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,请与本平台联系,并提供权属证明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