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对神经衰弱有些误解
2021-06-09 17:48:18 阅读:1368次

神经衰弱这一名词引入中国大概是在20世纪30年代,一经引入,在国内很是盛行了一段时间,至今,仍有许多人对神经衰弱一词的应用“信手拈来”。

 

神经衰弱命名

 

其实,神经衰弱的出处应该追溯到1868年,美国的一位神经学家Beard(彼尔德),将神经衰弱定义为一种慢性的、功能性的神经系统疾病,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,多见于社会中上层脑力劳动者。

 

然而,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,就有一批美国精神病学家对神经衰弱这一诊断的笼统性存在争议。因为神经衰弱这一诊断下所涵盖的精神症状太泛太广,好像什么都能容纳进来。最终,美国在1980年的DSM-Ⅲ(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)中取消了神经衰弱作为临床诊断的地位,由更具针对性的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强迫症等瓜分了原来神经衰弱的疾病内容。

 

但是神经衰弱在中国国内仍然是一个笼统的疾病——以慢性疲劳、情绪不稳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易于兴奋和疲劳或衰竭为特点,并伴有许多躯体性症状和睡眠障碍。

 

也许是因为国内文化中天然带有的对精神疾病的歧视,人们普遍认为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是件十分耻辱的事情。但是神经衰弱不同,人们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合理的跟生理相关的疾病,神经衰弱被当作了人们逃避抑郁、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疾病标签的避风港。甚至因为观念中神经衰弱更像是一种聪明人才会得的病,反而很乐意被贴上这个标签,甚至以此为荣。

 

今天,神经衰弱在国内依然作为一个重要的疾病诊断存在着,不过在使用上更加严谨了。目前,在精神病学领域内,较通常的做法是:如果一个人的疾病症状同时符合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等其他疾病诊断,则要优先诊断为抑郁症或其他疾病,只有在排除了其他疾病时,最后才诊断为神经衰弱。

 

神经衰弱

 

神经衰弱这一名词仍具有庞大的民众基础,希望大家能严肃对待疾病名称,不要滥用。更希望大家能认真对待神经衰弱这一疾病,以及其他的精神类疾病。任何疾病,不论是心理上的,还是生理上的,都应该得到积极的治疗。疾病本身不应该有“荣”“辱”之分。

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,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,请谨慎阅读。

本文为平台原创文章,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引用。

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,请与本平台联系,并提供权属证明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