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“打破”睡眠障碍?
2021-04-15 09:11:45 阅读:1462次

睡眠障碍和失眠的区别

 

失眠是指入睡困难、早醒和夜间频繁觉醒等,包括病理性失眠和生理性失眠;而睡眠障碍是包括睡眠过多或过少,梦游症、失眠症、不宁脚综合征、多梦、打鼾等,总的来说,睡眠障碍包括失眠。

 

睡眠障碍

 

什么原因导致睡眠障碍?

 

1.不良习惯

  • 睡前玩手机

睡前长时间的玩手机,可能会错过最佳的入睡时间,打乱日常睡眠节律性。有的人认为只要睡眠时间足够了,早睡晚睡就没有区别。其实不然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这是人类根据太阳光照和地球自转总结出的昼夜规律,也是大自然基本的作息规律。因此长时间熬夜玩手机,打乱了正常的作息规律,可能会引起睡眠障碍。

 

  • 睡前吃夜宵或晚饭吃得过饱

酒精、烧烤、火锅等是现时代年轻人的夜生活常备。酒精确实可以让人放松,从而更容易进入睡眠,但是酒所诱导的睡眠不易持久。酒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兴奋剂,破坏下半夜睡眠,而且酗酒者会导致更严重的窒息性长眠。如果睡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吃得过饱,它们会长时间停留在胃肠中,增加肠胃的负担。胃部饱胀,横膈肌上抬,胸部受压,人躺在床上就会感到呼吸不畅,从而影响睡眠。

 

2.心理因素

人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睡眠状况,担心自己不能入睡,心烦意乱,焦虑不安而使他们更加清醒,以致于难以入眠。此类失眠占总睡眠障碍的25%。

 

3.生理因素

因为身边的人或事过度的兴奋和悲伤、焦虑以及睡眠环境的改变、跨区域的时差、午睡时间过长等均可引起短暂的失眠多梦、易醒、嗜睡等症状的睡眠障碍。

 

4.药物因素

常见的影响睡眠质量的药物有平喘类、抗焦虑类、镇静催眠类和激素类药物等。含有茶碱、咖啡因和麻黄碱的平喘类药物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有兴奋作用,影响夜间睡眠。大量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,如强的松等,可引起机体的兴奋而导致失眠、多汗等症状。服用抗焦虑类、镇静催眠类药物会产生中枢抑制作用,使患者产生嗜睡、精神不振甚至萎靡的副作用或引起睡眠的觉醒节律紊乱,并且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性失眠。

 

睡眠障碍1

 

如何打破睡眠障碍?

 

1.认知行为疗法

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副作用,所以认知行为疗法是睡眠障碍的首选疗法,认知疗法首先要了解病因,帮助患者对睡眠障碍引起的症状及烦恼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,以减少消极情绪,便于根治。行为疗法包括纠正不良的睡眠习惯,比如睡前玩手机、吃夜宵、参与过于兴奋的娱乐活动等,以及进行有效的睡眠限制、缩短卧床时间,比如每天按时睡觉、按时起床、增加日间活动,即使在非睡眠时段感到困倦,也要打起精神坚持,从而提高睡眠效率。认知行为疗法还包括松弛疗法和音乐疗法,比如睡前听轻音乐或者做按摩,尽可能地放松身心,以达到能够入睡的目的。

 

2.药物治疗

对于多梦失眠的患者,使用最多的是镇静催眠药,包括Z药、苯二氮卓类、褪黑素类药物等,最常应用的是苯二氮卓类,比如劳拉西泮、艾司唑仑等,这类药物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。白天嗜睡可采用小剂量中枢兴奋剂,如利他林、苯丙胺等,用了兴奋剂后会加重夜间睡眠障碍,可适当加服短效安眠药。

 

睡眠质量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紧密相连,无论是入睡困难还是嗜睡等症状的睡眠障碍,都应该积极地进行对应治疗。

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,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,请谨慎阅读。

本文为平台原创文章,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引用。

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,请与本平台联系,并提供权属证明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