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初西医上对面肌痉挛的病因不了解,将其归为癫痫一类。直到1875年,首次发现了血管压迫会引起面肌痉挛。大脑皮质到面神经分支末梢的整个通道中,任何的压迫或刺激性病变都可能诱发面肌痉挛。近来根据病因,临床上将面肌痉挛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。
继发性面肌痉挛也称为症状性面肌痉挛,具有明确的病因(外伤、炎症、肿瘤、脑血管病、放射等),例如继发于贝尔面瘫的面肌痉挛,就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面肌痉挛。原发性是指病因仍不能明确的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,不过有研究表明大量的原发性面肌痉挛几乎均有血管压迫,因此有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原发性面肌痉挛不存在。
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面神经损伤(髓鞘脱失)与血管压迫是引起所谓的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两个充分必要条件,也就是说当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,就会让人表现出面肌痉挛。
面肌不是一块肌肉,而是覆盖于面部的多组扁薄肌肉组成的肌肉层,分布于口、眼、鼻等器官开口处,可进行闭合或张开的动作,同时也与喜怒哀乐等表情形成有关,因此又称为表情肌。面肌包括有“颅顶肌”(收缩时表现为抬额提眉,额头处可出现皱纹)、“眼轮匝肌”(收缩时即眨眼)、“口轮匝肌”(收缩时闭嘴)、“颊肌”(收缩时可牵动嘴角向两侧移动)、“鼻肌”等。在了解了面肌的机构及功能后,我们就能更加容易理解,为什么面肌痉挛会表现出嘴角歪斜、“眼皮跳”甚至睁眼困难了。
已知高龄、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、睡眠障碍、长期紧张焦虑、后颅窝容积小、遗传等为面肌痉挛的危险因素。日常可以在以上几个可控的因素上下功夫,避免面肌痉挛的发生。
至于已经患有面肌痉挛的人,应该选择积极治疗。若是不进行手术,也要注意面部的保暖,外出时可以佩戴口罩,不要在靠近窗户的位置睡觉,以免遭受风寒,更不能用冷水洗脸。另外还要合理地安排好学习、工作、生活和休息,有意识地避免疲劳和紧张情绪加重病情发展。不同年龄体质的人可以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地锻炼项目,如散步、跑步等。饮食上适合选择营养丰富、高蛋白、低胆固醇、多维生素的食物,忌食刺激性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