凛冬已至,防寒,更要防止脑动脉瘤破裂
2021-04-16 10:03:03 阅读:672次

脑动脉瘤又被称为颅内动脉瘤,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。35岁至75岁的中国成年人中,未破裂脑动脉瘤的总体患病率为7.0%,并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。女性在40岁之后更容易患上脑动脉瘤,而动脉瘤最有可能在50至59岁之间破裂。

 

过早的进入更年期 (40岁之前)患脑动脉瘤的风险也会增加。还有研究发现,某些染色体基因遗传突变能显著增加脑动脉瘤的风险,从而导致中风。携带较多危险基因突变的个体患病风险是常人的3倍。

 

颅内动脉瘤1

 

脑动脉瘤不是肿瘤,而是脑动脉壁的局部异常膨出。简单地说,脑动脉瘤好比血管壁上吹起的小气球,气球壁极薄,因此随时都有可能会破裂。然而我国许多人对这一疾病的危险性认识不足,绝大多数患者直到脑动脉瘤破裂后才前往医院就诊。

 

尤其是入冬后,天气寒冷加剧,心脑血管病发病人数增加,血管骤然收缩会引起血压突然升高,致使发生脑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增加。脑动脉瘤一旦破裂,可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,预后很差,大约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死亡。据说,每10个人中,有1人在医院死亡,而存活下来的人中,有五分之一的人严重残疾。

 

最好的降低脑动脉瘤危害的方法,就是在其破裂前拆除这颗“定时炸弹”。越早筛查、诊断,越能够得到好的治疗效果。虽然脑动脉瘤较小且没有破裂时,几乎没有症状,但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寻。

 

脑动脉瘤刚生长时会对临近组织产生压力,并导致局部疼痛或头痛。因此,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、头晕、复视(看东西有重影)、脖子发硬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,避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。

 

颅内动脉瘤2

 

目前脑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“外科夹闭”和“介入栓塞”两种方式。

外科夹闭就是开颅后找到动脉瘤的位置,用金属夹从外部夹闭动脉瘤。

 

介入栓塞就是在血管造影的图像指导下应用微创方法,将导管送达脑动脉瘤的位置,然后通过导管把柔软的弹簧圈放到血管瘤里将其塞满,填满的材料可以作为防止血流进入脑动脉瘤的屏障,动脉瘤处的血管壁不再受血流冲击也就不会破裂了。

 

另外,动脉瘤存在远期复发和新生等问题,接受治疗后建议患者长期进行随访,定期复查DSA影像学检查。特别是吸烟人群要注意,血管内治疗后,吸烟者动脉瘤复发率相较于不吸烟人群几乎增加了三倍。所以,可以的话,还是积极戒烟吧~

 

参考资料

[1]《中国科学报》科学网—警惕“定时炸弹”脑动脉瘤破裂 (2014-01-03 第19版 医药)

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,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,请谨慎阅读。

本文为平台原创文章,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引用。

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,请与本平台联系,并提供权属证明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