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(autism),与自闭症同义。自1943年首次报道儿童孤独症以来,人们已明确了100多个孤独症易感基因,但主要致病基因仍是个待解之谜。因此,孤独症目前尚无药物等治疗手段,只能采用行为干预技术。
行为干预,就是根据每个孤独症孩子的特点,成人通过科学技术,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与之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,用亲身示范的方式让孩子逐渐掌握正常的社交能力。
虽然孤独症不可治愈,但尽早进行科学、系统化的干预训练,绝大多数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,部分患儿可能获得基本痊愈或者基本具备自主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的能力。有文献报道,约四分之一可以完全回归正常的成长轨道。
电影《自闭历程》
改编于自幼患有孤独症的美国动物科学家、畜牧学博士天宝.葛兰汀的真实故事
孤独症的干预时间,3岁是一个分界点。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出生后3年。孤独症往往是在1岁-2岁之间出现明显症状,如果能第一时间改变家庭养育环境、进行康复训练,会对孩子提供很大的帮助。
在1岁时干预与5岁时干预,对孩子的影响差异很大。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,尽管受损,但年龄越小,环境对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大。越早干预,效果越好。
孤独症早期干预的目标和策略
早期干预最终要达到“生活就是干预,干预就是生活”的境界,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患儿的“自闭”和“孤独”状态。同时在干预过程中,保证患儿的快乐和家人的心情平静。
一是以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核心内容。
患儿的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,因此社会交往的动机和技能是早期干预治疗的核心。
二是以行为疗法为基本手段。
三是以结构化教育与随机化训练为基本框架。
安排有序生活,建立每日生活常规,寓教于乐。
早期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,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,即促进社会交往能力、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,减少刻板重复行为。同时,促进智力发展,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,减少不适应行为,减轻残疾程度,改善生活质量,缓解家庭和社会的精神、经济和照顾方面的压力。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、工作和生活的能力。
孤独症早期干预 “七原则”
1.早开始
越早干预越好,确诊就立即干预,对可疑的儿童也应及时进行干预。
2.科学性
使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进行干预。例如经过多项研究证明的“发育理念和行为干预策略整合在早期干预中”,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发育水平、适应功能和语言能力。
3.系统性
全方位干预,促进发育总体水平的进展。既包括对核心功能——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缺陷的干预训练,也要同时促进改善患儿的身心发育、智能、生活自理能力提高、滋扰行为减少和行为适应性。
4.个体化
在充分评估疾病和各项功能的基础上,开展有计划的个体化训练。
5.家庭化
强调、鼓励家庭和抚养人积极参与干预。社会应对家长进行全方位支持和教育,促进家长参加WHO推出的家长技能培训,提高家庭在干预中的参与程度。
6.社区化
社会应逐步建立社区训练中心,使患儿能就近干预,实现以社区为基地、家庭积极参与的干预模式。
7.长程高强度
保证每天有干预,每周干预时间在20 小时以上。整个干预时间按年计算,早期干预疗程持续2年及以上。
3岁以下幼儿适用的早期干预方法推荐
以下是自2000年以来,有研究结果支持、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高、医学专家强烈推荐的、适用于3岁以下患儿且有条件在国内开展的早期干预方法。
(一)早期介入丹佛模式(early start Denver model,ESDM)
近年国际上迅速推广应用的一种早期综合干预模式,适用于12~60月龄的孤独症患儿。两本专业和实践指导手册— —《孤独症婴幼儿早期介入丹佛模式》、《孤独症儿童早期干预丹佛模式》均已有中文译本出版。
ESDM是在自然场景下开展以人际关系为基础、以发育为框架、整合了行为干预技术的干预活动。不需要固定的特定场所,可以在诊室中,也可以在幼儿家里;可以由治疗团队训练,也可以由家人进行(有针对家长的指导书籍)。
研究结果显示,由专业人员实施为期2年的高强度ESDM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智力水平、语言和适应性行为能力,6岁时仍有效果维持。
(二)关键反应训练(PRT)
PRT训练强调家长参与,操作技巧主要包括七个方面,即:
1.简短清晰的指令或问题;
2.穿插训练新旧技能;
3.培养对外界事物与人的多方面注意力;
4.分享控制权;
5.有条件的奖励;
6.充分运用自然的奖励物;
7.奖励儿童的合理努力。
研究结果表明,该训练对适应性社会沟通和视觉认知能力方面的有显著改善,且在干预结束3个月后仍能维持。
(三)学龄前孤独症沟通干预(PACT)
是由父母进行的、以沟通为基础的干预。重点是通过眼神注视、分享、展示和给予来改善共享式注意的能力,并鼓励家长使用适合孩子理解水平的语言,使用促进孩子沟通和参与的策略,如活动常规、反复的语言描述、变化、停顿和逗引等。
研究结果表明,为期1年的PACT对改善父母与患儿间的双向社会互动有益,干预结束6年后仍有效果。
(四)交互模仿训练(RIT)
是一项在自然环境中针对模仿能力进行的干预。
研究结果表明,接受治疗师干预过的患儿,在诱发后的模仿和自发模仿能力、物品操作和姿势动作模仿方面有显著改善。
(五)JA训练
该训练整合了行为和发展干预的策略,在共同参与的游戏常规中促进能力的发展、维持和泛化。
研究结果表明,经8周JA训练后,患儿在共同参与程度、共同注意的反应和功能性游戏的多样性方面得到显著改善,且1年后效果得以维持或持续改善。
除上述五种早期综合干预方法,孤独症患儿往往还涉及相关医学问题的管理,如睡眠障碍、胃肠道问题、焦虑、多动、适应不良行为等,还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家庭训练。
参考资料:
[1]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识别筛查和早期干预专家共识. 中华儿科杂志.2017,55(12):890-897
[2]大众医学、三联生活周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