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儿童心理健康!如何正确跟孩子沟通?
2022-06-02 09:54:16 阅读:4476次

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,为人父母不止是让孩子吃饱、穿暖、获取知识,做好孩子的心理教育同等重要。

 

 

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:孩子越大,便越难与他们沟通。

 

其实,孩子就像一张白纸,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、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,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,自我意识尚处在萌芽状态,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。

 

随着孩子的成长,他们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,接触到不同的人,遇到不同的事,他们慢慢学会了自己观察和思考,对一些问题也会有自己的看法,有的时候会觉得有些事情没必要跟父母说。

 

许多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不理解自己,事实上,他们又何尝理解孩子呢!

 

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,这有利于增加对彼此的理解。

 

 

对于亲子沟通,尊重与信任、民主与平等、理解与关心是关键。

 

很多父母都知道要尊重和信任孩子,但是遇到具体的事情时,却并不是如此。如很多父母都严格控制着孩子的时间安排,什么时间上兴趣班、什么时间读书等,都牢牢掌控着。

 

他们脑中除了“要尊重和信任孩子”的信念外,还隐藏着“我一定要控制孩子”的信念。这使得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服从,当与孩子遇到冲突时,也会坚信自己是对的,一定要赢得“战争”。这就与孩子的“尊重和信任”背道而驰了。    

 

其实,“尊重和信任”并不难做到,“尊重”就是给孩子选择的机会,“信任”就是给孩子自由和空间。

 

而“理解和关心”,就是要包容孩子,允许孩子犯错。

 

如,让孩子慢慢学着规划自己的时间,让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,成为时间的主人。    

 

有些父母认为孩子还不具备自己规划时间的能力,其实没关系,每一次的锻炼,孩子总会有收获。退一步说,孩子自己主动安排,总比被动催促好。

 

给孩子试错的机会,遇到不足之处,下次再改进,只有这样,孩子才会不断进步。

 

在零花钱上,可结合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,给予一定的数额,这也是对孩子的理财教育。

 

对于阅读、兴趣爱好方面,也需要给孩子选择的自由,这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。这种热情,对于孩子的学习、成长都非常重要。

 

 

《知心姐姐》杂志上曾有一篇文章讲到,一位妈妈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“我选择不如你选择”,她给孩子自由,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。结果她的儿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:过去做事犹豫不决,现在凡事都能自己拿主意。

 

而另一位妈妈则相反,凡事大包大揽,孩子选择的机会很少,结果六年级时的儿子是个死读书、读死书的孩子,她的孩子如被斩断的羽翼,无法自由飞翔。    

 

孩子心理健康的核心和基础是“自尊”,有的父母在孩子成绩好时,就尊重他;当出现问题时,就任意贬低、指责,甚至打骂孩子,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尊重,而是有条件的尊重。

 

孩子若长期处于这样的家庭氛围里,无法感受到安全和自由,慢慢地也就不会轻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。

 

有句话说得好: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。而广大的为人父母们,才是决定自己孩子能否抬起头来走路的关键。

 

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,孩子如一张白纸,健康的心理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,让他们拥有完整、美好的幸福童年。

 

 

很多父母不知如何跟孩子们沟通,下面是关于亲子沟通的技巧    

 

1、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述,并保持同理心

 

认真倾听,并让孩子明白自己已理解他们所说的话,已经觉察到他们背后隐含的感受,使孩子感觉到被理解、被接纳,从而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,并协助他们建立一个解决问题的基础。

 

感觉被爱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,这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,也是治疗身心创伤最有效的方法。

 

与孩子互动时,有口语和非口语(如动作、表情、声调)方式,无论何种沟通方式,父母必须表达出想了解的意图,而非批评、判断。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心之后,才能打开心扉、畅所欲言。    

 

父母在倾听时,要学会“停、看、听”。当孩子说话时,暂停手中的工作,注视孩子,提供孩子表达感受的时间和空间;仔细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;倾听孩子说的话,让他把话说完,不评论、不判断,尽量从孩子的立场来了解他说的话。

 

等孩子说完,父母再将接收到的信息再反馈(概括、陈述)给孩子,如:妈妈(或爸爸)是这样理解你刚刚所说的,你再看看是不是与你的意思一样?

 

做好信息反馈,一方面可以检查听到的是否正确,是否存在误解;另一方面,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被了解、被重视。

 

父母这样做,才可以了解孩子话语背后隐含的意义,才可以真正帮助到孩子,增进亲子关系,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,使孩子更愿意和父母说话,愿意听父母的看法和意见。

 

   

2、不包揽孩子力所能及的事   

 

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,爱干净的父母通常会有不爱收拾的孩子;讲究效率、做事麻利的父母通常会有拖沓、散漫的孩子。

 

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父母把孩子的问题都揽到了自己身上,没有“问题归属”的概念。这样的后果是,父母们经常会抱怨自己辛苦、劳累,同时也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。    

 

如孩子书桌、玩过的玩具,应让他们自己收拾、整理,培养他们爱整洁的秩序感。父母不需要插手或干涉,只需从旁引导即可。

 

3、与孩子正确表达“我的信息”  

 

很多父母指责孩子“你怎么不听话”、“你出去就不知道回来了?”,而没有说明自己的感受与需要。这种沟通方式,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,反而造成亲子关系紧张,甚至出现冲突。

 

所以,正确表达“我的信息”尤为重要。如何正确表达“我的信息”呢?包含三部分:

 

1、描述行为(只描述而不评价);

2、指出行为的后果;

3、说出对这个行为后果的感受。

 

基本句式是:“当你­­……我感到……因为……”。

 

 

例如:

 

1、将“告诉过你多少次了,不要把外套扔到沙发上!”改为:“当你把外套扔到沙发上时,我感到很不舒服,因为我想保持整齐。”

 

2、将“电视关小声点儿!难道你没看见我在打电话吗?怎么这么不懂事!”改为“表达我的信息”的沟通方式:“当你把电视声音调到这么大的时候,我说话很费劲,因为我几乎听不到对方说的话。”

 

这样沟通,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责备,也不会想着怎么辩解,而会体谅到他人真实的处境和感受,从而自发产生消除问题的动机。

 

父母告诉孩子的行为给他人带来困扰,他们也会在互动中,学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。  

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,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,请谨慎阅读。

本文为平台原创文章,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,不得转载或引用。

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,请与本平台联系,并提供权属证明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