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事,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,看久了就不认识了,但如果停下来不看它,过一会儿又认得了。这种感觉很神奇,好像一瞬间自己的脑子或者眼睛出毛病了,还有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间歇性失忆症。
但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。在心理学上,这叫做“语义饱和”。
它的原理也很简单。当大脑要识别一个字或单词时,它首先接收到的是字形的信号,也就是这个字是怎么写的,笔画和结构是什么。这些呈现出来的视觉信息作为神经电信号,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大脑的视觉中枢,然后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进行比较,转化为语意,我们也就看懂了这个字的含义。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零点零几秒。
所以当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一个字时,相当于同样的神经信号被反复回馈给神经元细胞,大脑又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存储信息,这重复的刺激和重复进行的内容会使同一神经元产生疲劳,大脑就会对此进行“罢工”。
试想想,你虽然只是盯着一个字看了几秒钟,但大脑已经不停地给你反馈过几百次重复的信息了。大脑也会累,于是干脆暂时不向你传递有关这个字的信息,造成你对它“失忆”的错觉。
心理医生因为治疗需要,对患者进行催眠的时候,通常会拿出一个钟摆,让其在病患面前来回晃动,达到使患者快速入睡的目的,这就用到了这个原理。还不止,连听觉、嗅觉也有同样的现象。比如一开始无法忍受隔壁邻居装修的声音,但时间久了就习惯了;还有古人说的“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入鲍鱼之肆,久而不闻其臭”,它的原理其实就是语义饱和。